八月份召开的集团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创新引领的方向,我们开辟“科技创新”专栏,通过各级领导访谈的形式,共同谋划展望科技创新的未来,为集团在“十四五”期间建设“单打冠军”、“配套专家”行动,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具体措施、提高落实质效。
根据集团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东方特钢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路,把东方特钢打造成钢铁业“隐形冠军”。
近两年,东方特钢在科技创新方面“小试牛刀”。其中,主持制定3项国家标准,取得国家专利15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2项,获得市级高新产品称号3项,获得多个体系认证、实验室认证和产品认证;与高校等科研单位正在开展的4项“产学研”项目。
东方特钢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就要利用我们不逊于普钢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学习老牌特钢的技术和质量控制手段,大力开发“技术性+经济性”产品,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特钢企业。
未来东方特钢一定能进入特钢行业第一梯队。这个发展思路,就是按照集团董事长提出的,将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专,指专业化。专注特钢市场,通过单牌号、单品种、单规格规模化,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为产业链提供配套产品。
精,指精细化。关注终端用户使用需求,通过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以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特钢市场中占据优势。
特,指特色化。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细分市场,采用特殊的工艺、技术,研制生产具有特色的特钢专用材。
新,指新颖化。以“共商、共建、共享”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多赢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东方特钢计划到“十四五”末,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技术中心认定,与高校建立联合研发平台3个,完成5项国家标准制定,拥有专利40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30项, 15个产品通过大公司认证,3项产品培育成为“隐形冠军”。
围绕科技创新,要完成以下配套工作:
一是从科技体系和科技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加强国家产业政策、上下游行业信息、竞争对手发展动态利用,优化目标市场、用户产品结构,推动企业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规划融合,使科技创新高效运作;
贯彻“人才兴企”战略,设立工程师、技师专家序列,增加工段技术员岗位,形成科技队伍梯队,为人才搭建平台;通过产品研发工程师、工艺研发工程师、现场技术员、现场技师协同,深化产品标准和工艺研究,升级产品,生产更多“专精特新”产品。
二是全面推行技术营销模式,形成技术与销售的无缝对接,实现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的闭环良性循环,有效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材料解决方案。
三是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产品升级同步推进,做好“卡脖子”问题攻关。体现特钢特色的RH炉、精品棒材线、棒材精整线、探伤线等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围绕各产线特点,进行全流程技术进步要点梳理,确定急需开展的重点项目,如:除尘灰利用技术,转炉快速脱磷、高拉碳、预脱氧等技术,精炼炉洁净钢冶炼技术,精准成分控制技术等,特别是客户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对技术攻关工作进行“揭榜挂帅”,英雄不问出处,论功行赏。
四是做好品种规划,以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打造流程高效化、品种专业化、规模效益化的特殊钢生产新常态。
保证产品、产线、市场匹配性强的品种做大、做精、做强,如齿轮钢20CrMnTi,汽车球笼钢55#,以开发单个牌号规模化为目标,以足够大的开发量和交付量来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隐形冠军”产品。
五是标准化工作转型。对外积极承接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任务,抢战技术前沿阵地。对内标准研发思路进行转变,由过去以符合型供需双方约定为目标,向市场竞争差异化研究、产品特性研究转型,关注用户潜在需求,将标准研究作为技术先行的排头兵、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原辅材料标准以“提升性价比”为主导思想,为“功能采购”提供支持。同时将加强试验方法标准的研究以及国外先进标准的吸收引进工作。
六是大力开展产品认证工作,认证立项要融入市场开发思想,高度重视客户的二方审核、加大系统改善力度,做好向客户提供样品工作。
七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外部智力,加快解决生产中迫切的重大瓶颈问题。通过科研课题、新产品鉴定、创优创奖和专利等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八是发挥“产业联盟”作用。依托“产业联盟”积极申报科研课题,通过发挥特钢材料企业强链作用,成为长三角龙头企业配套产业链专家,为区域内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疑难杂症”提供攻关指导,打造供需产业链条核心竞争力。
(通讯员 张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