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内部新闻

75.75%!一罐到底我们这么干

为优化铁水流转系统,提高转炉生产效率,炼铁、炼钢工序采取“一罐到底”的铁水衔接模式,充分挖掘高效协同潜力。通过采取优化工艺、创新技改等措施,快速推进一罐到底工作,历经半年时间的努力,铁水“一罐到底”攻关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截至10月份,“一罐到底”比例已提升至75.75%,减少温降35℃,铁钢实现高效动态平衡。

微信图片_20221130165343

铁水调度员汤庆山

“项目开始前,我们炼铁厂重点做了铁路运输系统的整改,改造了轨道衡软件程序,现在已经能够实时跟踪铁水毛重、皮重、净重等的数据,我们的班组长负责罐号输入和数据导出,为精准控制铁水装入量提供参考依据”。

外部条件得到改善,铁水周转率持续提高。汤庆山在前期改造期间紧盯现场,实时关注铁包周转动态,及时共享生产信息,生产节奏持续提高。

内部铁路系统采用单轨运输,铁水车往返都在一条铁轨上,对铁水运输效率提升产生影响,汤庆山说,“为此,我们制定了铁水量不足30吨的铁罐返回兑罐、拆罐对铁等措施,保证了兑罐时间控制在20-25分钟。

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减少了高炉二次开口对一罐到底命中率的影响。高炉生产及调度系统对铁罐积渣、结盖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发现铁罐冻包、积渣、结盖等,第一时间汇报,做到快速响应、快速处理,减少对下道工序生产的影响。

生产科长仲红卫

“高炉工段不断提高出铁正点率,努力做到均匀出铁缩小铁量差,利用高炉轨道衡均衡每罐铁水装入量,既平衡了铁钢产量,又满足了炼钢转炉铁耗指标要求。面对炼钢生产连铸圆、计划停待、混铁炉停运等对铁水消化的影响,我们生产科修改原有制度,安排每班调度跟踪炼钢实际生产情况并向高炉反馈,根据炼钢消化铁水节奏及时调整出铁间隔时间,平衡出铁量与炼钢消化铁水的节奏;一罐到底命中率得到稳步提升”,仲红卫说。

仲红卫工作中勤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开拓新业务;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深得领导信任,他咬定目标不动摇,开足马力,拿出“抢”的精神、“闯”的劲头、“拼”的决心,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标准不降的工作要求,主动担责、自我加压,进一步细化措施,按照方案、时间表,层层分解指标、层层推动落实,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责任明确化”的方针,坚持高效、低耗、满负荷生产模式,稳步推进一罐到底目标实现。

他说,“攻关期间,炼铁厂积极配合质量处和技术中心定期检测铁水带渣量,评估高炉撇渣器及大沟使用寿命受控,并统一了测量工具、测量标准等,目前高炉撇渣器运行情况良好;炉前加大管控力度,铁水带渣量稳定在6.5‰以内。

生产条线经常组织炉前班组、值班室就铁口维护存在问题进行开会讨论,分析生产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要求大家学习一罐到底操作流程和标准,保证铁口工况稳定。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0月份出铁正点率70.2%,为一罐到底比例提升至75.75%提供了有利条件,达到了规定的目标。”

炼钢厂作为下道工序,积极协同炼铁厂做好铁水衔接,着力发挥最大使用效能,优化与上道工序衔接模式,促进“一罐到底”比例稳步提升。

为尽快发挥“一罐到底”效能,缩短工序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炼钢厂开展了一系列小改小革,优化了转炉吹炼枪位、渣料配加方案、转炉底吹强度等,通过系列手段实现了“一罐到底”比例不断提升,为提高工艺质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罐到底”推进后,入炉铁水每增加1℃节约冶炼成本约0.20元;铁水包、混铁炉等耐材节约成本2.0元/吨铁,攻关以来实现降本600余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炼钢厂技术科长吴超君

为高质量提升一罐到底比例,炼钢厂技术科长吴超君紧盯作业现场,保障设备高效运行,努力实现“一罐到底”与快节奏生产的有机结合。

他每天对比每炉“一罐到底”数据与未采用“一罐到底”的数据,分析之间的影响因素,用数据说话,科学管理,为高效推行“一罐到底”提供了数据参考。

吴超君说,“使用一罐到底工艺后,转炉终点达标率提升至85%以上,产品质量也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在连铸圆坯产量同比提升47%、合金钢提升10%、优特钢提升8.2%的基础上,铸坯综合质量合格率达到了99.9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经过逐步的磨合和探索,大家积蓄了向上突破、冲击更高“一罐到底”比例的能力。

期间,大家相互配合,保持住稳定向上的趋势,一次次努力去战胜困难、不断实现突破。在炼钢厂宣传引导、奖励激励的助力下,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努力后,一罐到底比例于10月份达到75.75%,钢铁料消耗也稳定提升,预计年内可实现1061.5kg的更好水平。”

通讯员 李峰、王二庆